依据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本月7日宣布的讣闻,全球微电子科学技能和半导体器材专家和教育家施敏教授于美国安祥离世,享寿87岁。
施敏教授深耕于电子与半导体元件范畴,以在半导体物理与技能范畴的杰出远见和对科学的热心为全球半导体工业及人类科技文明前进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在此,咱们以无尽的敬意和真诚的思念,吊唁这位半导体巨头的离世。
施敏教授1936年3月出生于上海,1957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60年取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取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试验室作业,在此作业直到1989年退休。
1967年,施敏教授和Dawon Kahng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浮栅非挥发性回忆体元件,也便是如今运用快速生长的快闪回忆体,是各项消费性科学技能产品所运用的要害零件之一,是半导体技能的重大突破之一。
别的,施敏教授还对跨金属/半导体 (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奉献。他关于大范围掺杂(1014-1020/cm3) 和作业时分的温度 (硅: 77K-373K;砷化镓:50K-500K)的金/半触摸特性,经过跨金/半界面势垒的量子地道穿越、热电子发射、镜像力下降和二维核算杂质改变的一起效应都做出了剖析和试验。这些对硅和砷化镓半导体的前沿奉献,不只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欧/肖)触摸的科学理论基础,而且敞开了制作近代半导体器材的可扩展途径。在接下来的50年中,它们被广泛地用于核算、通讯、传感、操控、成像和回忆之芯片电路的制作,对人类日子和文明有巨大奉献。
在教育方面,1968年,施敏教授在贝尔试验室处理停薪离任,回到台湾交通大学建立电子工程博士班,次年施敏教授编著的《半导体元件物理学》(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被翻译成六国文字,广泛用作教科书与参考书。2003年以来,施敏教授在中国内地高校,包含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姑苏大学和安徽大学等,开设半导体相关课程,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半导体人才,2017年间代表台湾交通大学到宁波和姑苏讲演沟通,为两岸半导体人才教育训练和研制沟通支付巨大时刻和心力。
在施敏教授特殊的一生中,他先后膺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别的,“2021未来科学大奖”之“数学与核算机科学奖”也被颁发施敏教授,以赞誉他对金属和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奉献,促成了曩昔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制作的各代集成电路中怎么构成欧姆和肖特基触摸的要害技能。
纵观施敏教授投身半导体科研教育作业六十余年,为全球半导体科学技能前进奠基的一起也提拔培育两岸三地的半导体学术工业专业人才及新代代首领,是两岸甚至世界华人半导体业界备受尊敬的开拓者及领路人。
施敏教授生前老友、国际友人、及世界华人半导体同业对施敏教授的突然离逝莫不万分不舍,同声哀悼,都认为是半导体业界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