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其中,中国科学院共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新当选两院院士中,超半数来自高校。

  崔铁军,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崔铁军对超材料来了系统性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及控制电磁波的新方法,实现了数字编码和可编程超材料,能实时操控电磁波和编码信息,开创了信息超材料新方向。首次从微波传输线的角度研究表面等离激元(SPP)超材料,发明了一种超薄、柔性、条带式SPP传输线。与传统微带线相比,其传输特性可定制,并可明显降低传输线间的互耦和干扰。研制出一系列SPP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开辟了基于SPP传输线的微波技术新方向。在传统超材料领域,实现了宽带、低损耗超材料的快速准确设计,在国际上率先实验验证了“电磁黑洞”和三维宽带“隐身斗篷”等物理现象,解决了超材料在某些国防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并应用于中国航天、航空、船舶等部门武器装备的研制。

  他在Science、Nature 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和PRL 等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 部,论文被SCI 正面他引1万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3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4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段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首届成员,国际空间句法学术指导委员会首位中国委员,2016年被住建部授予“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称号,2018年任《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首席专家。

  段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30余年,拓展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提出“空间基因”并创建了解析与传承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破坏和历史背景和文化断裂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在雄安新区、苏州古城、南京2014青奥会等重点项目以及广泛的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中。

  出版第一作者专著12部,发表论文111篇。以第一获奖人获国际和国家级规划设计奖26项,其中包括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卓越设计奖、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LEAF)最佳城市设计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荣誉提名奖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3项作品入选国际百年城市设计巡展。

  常进长期从事空间伽玛射线、高能带电粒子尤其是电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科学实验研究,是我国空间天文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常进创新发展了一种高能宇宙线电子探测的新技术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美国南极长周期气球探测ATIC实验。基于该技术方法,常进提出并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实施了“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批四颗科学实验卫星首发星)项目。

  常进还率领团队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后为神舟二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成功研制了伽玛射线谱仪。

  2005年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前任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届国防通信技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10月29日王金龙任理工大学通讯工程学院院长兼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少将。2007年10月29日被授予少将军衔。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南大环境学院,任洪强所带领的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团队以生物强化净化技术研究与开发为核心,重点开展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与转化机理、氮磷营养物的增强净化机制、环境微生物菌群解析与调控、高性能微生物固定化新材料、高效微生物反应器、污染物毒性筛查与致毒机理、水质安全评估与保障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团队领衔建设了南京大学第一个校外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建成教育部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工程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区域中小环保企业发展和产业高端转型进程中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被区域产业界誉为“水医院”。

  沈洪兵教授长期在南京医科大学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方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他在肿瘤易感基因和驱动基因发现以及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引领性贡献。作为首席科学家,他领导开展了中国人群唯一的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同时,沈洪兵教授在体细胞基因组层面揭示了中国人群肺癌关键驱动基因及其分子机制,首次发现miRNA序列遗传变异是肺癌发生发展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精准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陈卫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功能性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在自主产权益生菌菌种库和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优质新菌种的培育、制备、研发以及产业化推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益生菌领域突出的学术带头人,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教育部重点科技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等10多项,目前正在进行的还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作为首席专家和第一课题负责人承担的国家“十二五”863计划重点项目“优良食品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及细胞选育技术”。

  张佳宝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黄淮海平原潮土物质循环过程与质量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潮土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分异作用是导致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的因素,以及外源养分物质的投入和灌溉能促进作物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协同提高。

  同时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完成了“基于GIS的区域水氮管理模型(WNMM)”的开发。完成了农田水分信息采集关键设备与墒情无线项软件著作权支撑),土壤作物养分信息快速获取的关键设备与方法(14项专利支撑)的研究。分别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2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英文和中文编著各1本。

上一篇:赛博朋克2077 动能科技以及智能兵器介绍

下一篇:关于短线和长线一些观点的内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