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推荐工作已结束。经第九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十次会议审议,中国科学院党组审定,确认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2023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了有效候选人名单。全国高校AI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对来自推荐的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12位有效候选人的个人事迹及主要成就进行了梳理,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陈熙霖、重庆邮电大学高新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卫明、西北工业大学李学龙、北京邮电大学刘元安、彭木根,北京大学沈波、同济大学王占山、清华大学魏少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0二研究所解永春(女)、中国人民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张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勇东。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陈熙霖(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陈熙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计算机学会执行副秘书长 。1984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系(1985年后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分别于1988,1991和199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2016年度IEEE Fellow(会士)。

  研究领域: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多模式人机接口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等;

  主要成就: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以及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贡献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合作出版《计算机视觉——算法与系统原理》。(合作)发表论文100多篇。

  高新波,男,1972年8月生于山东莱芜,山东济南人,汉族。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副主任,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副主任,曾荣获“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陕西青年科技奖”。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主要成就:主要是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三元空间融合的异质图像合成与识别新框架,以及与人眼视觉感知相吻合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模型,即将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相结合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视觉计算模型。在该领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胡卫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胡卫明,男,1968年11月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视频内容安全研究团队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中组部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2016)、科技部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2013)、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者(2015)、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国家863重点专项项目首席专家(2011)。2021年11月3日,胡卫明主持的项目“视觉运动模式学习与理解的理论与方法”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研究领域:视频信息处理:运动目标的跟踪与行为理解(智能视觉监控)、基于运动特征分析的视频检索、视频数据挖掘等。网络信息安全分析与识别:网络有害内容的识别、网络入侵模式分析等。

  主要成就:2004年以第二完成人获北京市科技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08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二等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探讨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2021年11月3日,胡卫明主持的项目“视觉运动模式学习与理解的理论与方法”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李学龙,1994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光电与智能研究院(iOPEN)院长、首席科学家。此前,他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OPTIMAL)主任,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光谱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在国内的众多计算机视觉研究学者中,李学龙是少数同时关注视觉图像数据的“处理”(智能)与“获取”(光电)的学者之一,其涉猎领域广泛,开拓了多模态认知计算与临地安防等多个有广泛应用场景的前沿交叉学科,同时当选了AI领域与光电智能领域多个学会的Fellow。除了AAAI Fellow,他还入选了AAAS Fellow、OSA Fellow、SPIE Fellow、IEEE Fellow、ACM Fellow、IAPR Fellow、IET/IEE Fellow等等,并是首位当选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执委的大陆学者。

  主要成就:关注高维数据的智能获取、处理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应用系统中发挥作用。在两个领域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刘元安,男,博士,教授,出生于四川资阳乐至,IEE Fellow,国家“十一五”“十二五”“863计划”专题组专家,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安全生产智能监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主任,兼任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9组副主席,中国通信学会无线与移动通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

  研究领域: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射频与微波器件、综合网络接入技术、移动终端与物联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产品的研发工作。

  主要成就:多年来,刘元安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2011年项目“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研究”获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同年项目“单体双频微波理论与器件”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其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传输线理论的广义史密斯圆图、扩展型阻抗匹配器及多性能功率分配器研究”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彭木根,男,1978年9月,博士,杰青,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2018年9月,当选2017年度“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3月,当选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3] 2019年11月,获得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成就:从事无线移动通信异构组网研究,发表SCI论文123篇(截止2017年);获中国/美国授权发明专利72/3项、其中转让28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8)、北京科技奖一等奖(2017)、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18)等。

  沈波,中国国籍,1963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

  研究方向:(一)宽禁带半导体量子结构材料与器件。(二)宽禁带半导体低维物理。主要研究内容有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异质结构和量子阱的外延生长和缺陷控制,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功率电子器件与器件物理,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深紫外发光材料和器件,新型半导体低维结构的量子输运和自旋性质。

  主要贡献:中国教育学会学校辅导专业委员会会员、省教育学会会员、省心育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中学生先进集体班主任、区党代会代表。主持、参加多项省级立项课题研究,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并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曾参加南京市中考命题工作。开设国家、省、市级讲座、公开课二十余节。主编教材4本,参与编写教材、教辅书籍48本。

  王占山,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创始人,同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市全光谱高性能光学薄膜器件与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国家某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咨询委委员,国家重点研发技术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国际光学与光子学学会会士(SPIE Fellow),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薄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先后发表Light,Optical Letters等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一种激光薄膜的制备方法”获2018年中国专利金奖,含该专利在内的5项专利实现转让,获收益3800万元。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2),2021年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5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2011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1)。多次在境外国际会议上有邀请报告,担任多个境外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任《光子学报》副主编,《光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中国光学》编委。

  主要成就: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40余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X射线激光诊断稠密等离子体电子密度项目获2005年度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五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魏少军,1958年5月出生于北京,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教授。魏少军于1984年获得清华大学无线年任比利时西门子ATEA公司研发部研究工程师;1989年—1992年任比利时ARAMIS公司研究员;1991年获得比利时蒙斯理工学院微电子学实验室应用科学博士学位;1992年—1995年任比利时蒙斯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95年任教于清华大学;1996年任邮电科学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主任;1998年任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电子分公司总经理;2001年12月任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2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魏少军长期致力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研究和可重构芯片技术探讨研究。

  研究领域: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研究,数字系统高层次综合技术研究,嵌入式系统模块设计技术探讨研究和可重构计算技术探讨研究等。

  主要成就:魏少军主要是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研究、可重构计算架构研究和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技术探讨研究。截至2020年11月,魏少军已获得中国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13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6册。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解永春(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0二研究所)

  解永春,女,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交会对接首席专家。解永春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1年、1994年分别获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从事航天器控制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载人飞船交会对接的工程研制工作。

  主要成就:解永春在航天器自动控制领域已获得具备极其重大应用价值的国家/国防发明专利8项。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发展人物”、“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创新奖”、“巾帼建功标兵”、“航天人才培养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张永生(中国人民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张永生,1963年12月生,河南舞阳人,现任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面技术二级,少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军高层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教育培训对象,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原学者,获中国科协“求是”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荣立二等功3次。长期从事航天遥感工程、遥感信息处理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军队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军事测绘重大工程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张勇东,男,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多个知名国际期刊编委,主要是做网络多媒体内容分析与安全技术的研究,作

  为项目负责人,已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信息安全242计划等二十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IEEE T-IP、T-MM、T-CSVT等多媒体领域著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家网络多媒体监管领域取得大规模应用。

  获得荣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度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2012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

  (注:本文由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私家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国高校AI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一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

  全国高校AI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AI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AI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新商科专委会(简称:高校新商科专委会),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西族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2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6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100多家。高校新商科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新商科教育、推动高校新商科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新商科教育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上一篇:微波回传想成为利器 还得看5G“天梯”

下一篇:国外先进导弹的精确制导技术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