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优势怎么样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2024-01-17 资讯动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无疑承担着重要责任。作为知识生产的两大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慢慢的变多的人意识到,只有切实走科教融合的道路,才能培养出高层次人才,才能掌握科学技术创新和综合国力竞争话语权、主导权。在此背景下,一批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开始举办大学(以下简称“科研机构型大学”),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这成为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现象。科研机构型大学如何将自身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教育培训优势,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要实现这种转化,科研机构型大学既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敢于直面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克服路径依赖,通过改革走出一条科研机构办大学的创新之路,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第一,充分认识到科研机构型大学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科研机构型大学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大学,也有别于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近年来创建的研究型大学。人才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自德国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开始,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就成为人类对高等教育的共识。科研机构虽然以科学研究为主业,但其承担教育工作在国际和国内并不少见。比如,俄罗斯的科研机构可独立培养研究生并具备独立的学位授予权,日本、韩国都有科研机构转型大学承担高层次研究生培养功能,美国的洛克菲勒大学就是由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演变而成的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型大学。因此,两项职能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虽各有侧重,但基本上做到了资源共享。然而,科研机构成立大学,招收并培养本科生,却是近十年来中国才有的事情。传统大学和国内的新建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机构有明显差异。前者自创办之日起,就以人才教育培训为根本任务和核心使命,没有科研机构背景。而科研机构型大学的母体是以科研立身,以科学研究为主业的。科研机构型大学成为科研机构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一种新的知识生产组织形式。

  第二,敢于直面科研机构办好大学的困难和问题。众所周知,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遵从不同的逻辑和运行方式。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无论如何强调创新和批判,它都试图将已有知识、方法、经验传递给学习者,严格来说,属于规制性的知识传递行为。熟悉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博洛尼亚大学诞生,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900多年来,大学的地位、使命、组织形式、运转方式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在高校校园中改动的一草一木,都有几率会成为一场风波的源头。科研的核心是发现知识和事实,强调创新,虽然它有规范,但这种规范针对的是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果。两种逻辑的差异使得二者常常难以融合。此外,二者由于长时间分属两个独立的体系,也形成了各自的运行方式,因此导致科教融合虽然谈论多年,但真正的完成科教融合的不多,即便真正走到一起,往往是彼此相得益彰的少,相互掣肘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讲,科研机构想办好大学,很艰难。能想象,科研机构型大学在科研系统和教育系统都属于“小众”和“另类”。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往往会受到多重限制,造成既无法享受普通高校的同等待遇,又难以发挥其科研机构的独特优势。为此,破除阻碍从而推动科研机构型大学用好“教育”和“科研”两个优势,是其实现办学成功的前提。

  第三,科研机构型大学的出路在于用好教育和科研两个优势。总的来说,“教育”和“科研”遵从不同的逻辑。但毋庸置疑,“教育”和“科研”又都有自身的优势。单从资源上说,二者在资金、项目、发展平台、交流机会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差异,而这些对于大学实现其职能使命是非常重要的。科研机构型大学能否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双重身份,把“教育”和“科研”两个轨道的资源和优势用足,并将其转化为办学的动力,无疑是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科研与教育要相互尊重,发挥教育与科研的双优势。科研机构型大学的管理者及其主管部门,一方面要主动把科研机构型大学推到高等教育的主流轨道上来,使其不要沉浸在科研机构的传统梦幻中,遵循教育规律、教育逻辑办教育。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型大学不能仅仅停留于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还需要利用大学的体制优势,放大科研优势,形成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现有的“教育”和“科研”两个轨道也各有其劣势,尤其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时,常常会因为“无法融合”而产生“1+11”的结果。二者的考核标准、管理制度、激励措施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用管理科研机构人员的方式管理大学的专业人员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就很难与高校同行对话。这就要求二者努力克服各自的劣势。一是科研机构要给予科研机构型大学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管理方式上,将科研机构型大学与科研院所区别开来,为大学用好教育系统的资源创造条件。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分类建设、分类评价的标准,将科研机构型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的一个单独类别,在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等评估评价中,充分考虑科研机构的特征,将科研机构认可的成果、项目、人才、实验室等纳入其认定范围,使其获得与其学科地位相称的评价,从而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型大学的主管单位(科研机构)都必须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科研机构型大学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给予充分的自主空间,力争为中国高等教育新发展、推动高端人才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蹚出一条新路。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上一篇:极细同轴电缆连接器在移动通信设施中有哪些应用?

下一篇:2023年我国微波周(CMW2023)会议及征文启事